1992 年,美國科學家E d w a r dKnip ling和他的同事RaymondBushland獲得了著名的世界糧食獎,因為他們在20世紀50年代成功開發了昆蟲不育技術,這是一種通過輻照防治害蟲的方法。2012年,經過多年的研究、規劃和工作,塞內加爾在美國的支持下,在尼亞耶斯地區的一個沿海區域引入了昆蟲不育技術,以消滅以殺死牛和導致人類“昏睡病”(人類非洲錐蟲病)著稱的吸血采采蠅。塞內加爾是越來越多使用這種核技術的國家之一。
40多年來,昆蟲不育技術一直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和原子能機構之間的一項重要聯合工作。該技術利用輻照使雄性昆蟲不育,然后將其釋放到野外與雌性昆蟲交配,而不產生后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減少傳播疾病的昆蟲數量。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糧農核技術聯合計劃投資改進該技術的應用研究,并支持向原子能機構成員國推出該技術一攬子計劃。
在塞內加爾開展活動之前,該計劃成功地消滅了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桑給巴爾島上的采采蠅,并幫助控制了埃塞俄比亞南部大裂谷的蟲害。在塞內加爾,該技術在短短6個月內就消滅了99%的目標采采蠅種群,使得農民能夠轉向更高產、無抗病性的牛品種,從而提高了肉類和奶制品產量,為農民提供了更有保障的生計。這只是原子能機構為全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巨大和具有成本效益的貢獻的一個計劃實例。
加速和擴大核能、核科學和核技術對和平、健康及繁榮的貢獻,始終是原子能機構的驅動使命,這一點在1957年原子能機構的創始《規約》中有所規定,并在1970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四條中得到加強。和平利用核科學技術可以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挑戰,并為資助和實施和平利用項目的國家提供良好的投資回報。然而,將受益于和平利用合作與援助的巨大需求領域遠遠不能靠原子能機構通過成員國捐款可獲得的資金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