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888u4"><menu id="888u4"></menu></menu>
  • You are here

    希望之路:關于建立癌癥中心的導則

    Ramadan Faried Abbas Abdelaziz

    全世界只有26%的低收入國家擁有診斷癌癥的公共部門病理學服務,其中只有30%的國家擁有癌癥治療服務。(圖/國際原子能機構)

    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數據,2020年,癌癥導致近1000萬人死亡,如果不采取重大行動,預計到2040年,新發癌癥病例將上升至每年2900萬至3700萬例。應對這一挑戰,以及癌癥給個人、家庭、社會和衛生系統帶來的巨大身心和經濟負擔,將需要建立更多的癌癥治療設施,并重新思考世界應對這一疾病的方式。

    由原子能機構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聯合編制的新的出版物《建立癌癥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將有助于指導決策者、計劃管理人員和臨床護理提供者分階段建立和發展癌癥治療設施。該導則文件支持已根據原子能機構-世衛組織聯合出版物《國家癌癥控制計劃路線圖:建立核醫學、診斷成像和放射治療服務的里程碑》制定的方案。

    “世界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癌癥流行病,而我們的癌癥設施處于這場戰斗的前線。”原子能機構人體健康司司長May Abdel-Wahab說,“該導則文件是規劃實施癌癥中心的一個寶貴工具,為在各個癌癥中心內建立不同級別的癌癥服務提供指導。最終目標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提高癌癥服務水平,為具體服務提供背景和要求。”

    她說,該導則旨在涵蓋多學科癌癥護理,并詳細描述了腫瘤和支持性護理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和設備。

    應對癌癥的設施

    癌癥中心是主要提供癌癥護理的設施,但對于通過研究和教育創建和實施新的治療證據也是必不可少的,并在一個國家內提供有關癌癥的所有方面的指導。雖然世界各地對癌癥中心的使用情況差別很大,但在制定癌癥控制戰略時,這類設施被認為是衛生保健系統的一個關鍵部分。

    癌癥中心可提供與癌癥預防、診斷、多學科治療、支持性護理、研究和教育有關的服務。提供這些服務的程度取決于當地的情況,而且這些服務在不斷發展,以滿足癌癥負擔的需求。

    預防癌癥和控制癌癥負擔的能力在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是不平等的。在衛生系統不發達和資源有限的國家,獲得診斷和治療的機會有限。此外,從預防到生存護理,在提供癌癥服務方面存在重大缺陷。

    例如,2019年,全世界只有26%的低收入國家報告擁有診斷癌癥的公共部門病理學服務,而這些國家中只有30%擁有癌癥治療服務。然而,90%的高收入國家可以提供這種服務。

    “這種能力不足的后果意味著癌癥診斷過晚、癌癥護理不理想、預后不良以及自費支出高。”世衛組織非傳染性疾病和特別倡議協調員CherianVarghese說,“其他后果包括未能實現全球目標,包括《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全球行動計劃》所概述的減少非傳染性疾病所致過早死亡率。”

    一份全面性導則

    這份導則文件表明,增加癌癥中心的能力應在更廣泛的國家綜合癌癥控制規劃背景下進行,并認識到與較高成本和集中服務相關的不平等現象可能會加劇。在向讀者介紹癌癥中心的背景信息時,本文件以一個宮頸癌患者的護理途徑為例,展示了患者經歷的典型流程。

    該文件探討了癌癥中心的基本要素,討論了建立這種中心的問題;患者護理途徑;與診斷、分期、多學科和多模式治療以及姑息和支持性護理有關的基礎設施和設備要求;預防性腫瘤學和腫瘤學護理;信息系統、醫療記錄和登記;教育、培訓和研究;以及治理、行政管理、籌資、宣傳、社區參與和伙伴關系。

    2022.02
    Vol. 63-1

    保持互動

    通訊

    午夜爱爱爱爱爽爽爽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