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舉行的“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8屆會議上,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子能機構)在得到數十個國家支持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言中表示,世界需要核電來應對氣候變化,應該采取行動來擴大這種清潔能源的使用,并幫助建設通向未來的“低碳橋梁”。
總干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在迪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一次高規格活動上作了上述發言,這是原子能機構首次作此表示,其所獲得的廣泛的國際支持凸顯了全球對核電的興趣與日俱增,以應對地球迅速變暖所帶來的生存挑戰。
上述發言進一步表明,出現了核電作為可靠低碳能源的新勢頭,而這也是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和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
格羅西總干事在發言中表示,“原子能機構及其核能生產成員國以及與原子能機構合作促進和平利用核能利益的成員國都承認,所有可用的低排放技術都應得到承認和積極支持”。
他說,“凈零排放需要核電”。“核電在生產過程中不排放溫室氣體,可促進能源安全和電網穩定,同時為更廣泛使用太陽能和風能提供便利。”
如今,在31個國家運行的412座核動力堆的裝機容量超過370吉瓦,提供的電力占世界總電力的近10%,占世界低碳電力供應的四分之一。包括孟加拉國、埃及和土耳其在內的一些國家正在建設各自的第一座核電站,而其他許多國家也已決定引入核能。此外,包括中國、法國、印度和瑞典在內的現有核電國家正規劃擴大各自的核計劃。
“研究證實,只有通過迅速、持續和大量投資核能,方能在2050年實現全球凈零碳排放目標,”他在發言中說。
他強調,重要的是在核部門進行創新,如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其目的是使核電更易于建造、部署更靈活、價格更低廉。此外,“持續的電廠壽期管理和整修可確保現有電廠持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能夠為電網和其他部門提供脫碳能源,”他表示。
自21世紀初以來,核電已避免了約30千兆噸的溫室氣體排放。他在發言中強調,除發電外,核電還能在其他領域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特別是有助于使地區供熱、海水淡化、工業過程和氫生產脫碳。
他說,“核電適應性強,穩健性好,有潛力在實現凈零碳排放的努力中發揮更廣泛的作用,同時確保最高水平的核安全和核安保”。
總干事格羅西指出,“為新的核項目創造公平有利的投資環境仍然是一場攻堅戰。就為核項目融資而言,我們所處的還不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分析家們普遍認為,要實現當前的氣候目標,核電裝機容量到2050年需要增加一倍以上。我們將需要更大的裝機容量,才能超越電網,并實現運輸和工業的去碳化,”他上月在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會議上說。
為進一步提高核電的地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領導人將于明年3月齊聚布魯塞爾,參加由原子能機構和比利時聯合主辦的、有史以來第一次核能峰會。